一般检查方法
肛瘘的外口在肛门周围或臀部的任何部位,它是皮肤上的小凹陷或是小隆起,中央有过度生长的肉芽外翻,外口周围皮肤常因受到刺激有颜色改变和脱皮。
病期长、瘢痕大的管道,在肛门周围及臀部皮下可触及索条状改变,有的则不清楚。应注意观察脓液情况,外口形状、多少和部位及肛瘘病变区的皮色变化。
帮助寻找内外口的规律有著名的索罗门定律。但这只是一般规律,临床上病惰常复杂多变,须进行全面检查、分析。
触诊对肛瘘的诊断至关重要,肛瘘的走行、深浅、内口的部位以及管道与括约肌的关系均靠指诊获得。
根据局部视诊的发现进行触摸,用手指详细触摸肛门周围,可扪到一条索状物将内外口连接起来。
若肛周触诊未发现条索状物,术者可将示指插入肛门,拇指在肛外,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外口附近皮肤及深层组织,进行双合诊即可发现较深的条索状物。
苦尚未找到外口,按压条索状物,有少量水样分泌物挤出即可发现。
但需注意后部弯曲瘘或蹄铁形瘘在坐骨直肠窝的深部,通常只能触知局部大片肿硬区,肛门后部压痛、肛管直场环处较硬韧,甚至在后部有硬结而很难摸到条索状物。
影像学检查方法
瘘管造影是应用最早的肛瘘成像技术,通过瘘管内注射造影剂,在X光下可清晰显示瘘管,对于外口明确且外口距离肛缘较远的,尤其对于活动期的慢性肛瘘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不能明确瘘管与周围括约肌的解剖关系。
另外,瘘管造影存在电离辐射,还可能因加压注射造影剂使细菌、对比剂进入血流分别引起菌血症、对比剂不良反应。
瘘管造影对于管道较通畅、易于造影剂注入的瘘管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由于临床上复杂性瘘管管道多数较狭窄,内有纤维及肉芽组织填充,使得造影剂通过困难,对于观察瘘管的形态及与周围括约肌的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层螺旋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对肛瘘诊断的准确率,术前对内口、支管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62.1%、89.3%,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中,曲面重建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容量重建能三维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
但因瘘管组织对CT成像的衰减作用与括约肌、脂肪层类似,对区分纤维化的瘘管与括约肌复合体和盆底肌肉缺乏特异性。
磁共振检查是一种快速、无损伤及具有相当高准确性的肛瘘检查方法,能为医生提供外科手术所需的解剖图像资料。
因其对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分辨率而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器官的检查。国外应用MRI对肛瘘进行检查及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MRI能多平面、多角度和高分辨率显示病变,准确描述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解剖结构,显示肛瘘与肛门周围肌肉的关系,并对术后疗效作出正确评估。
不仅能准确地对肛瘘作出分类,而且可以发现对治疗方式和预后都有重要影响的潜在病变的存在,因此成为诊断肛瘘新的主要手段。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目的是清除感染灶和上皮化瘘管,同时减少肛门功能损伤。没有一种手术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肛瘘。
低位肛瘘处理相对简单,高位复杂肛瘘瘘管走行复杂,涉及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治愈率低,术后易造成肛门功能不良等并发症,是肛肠外科难点之一。
影响肛瘘疗效的要点是内口和瘘管的处理,准确的内口和瘘管定位是手术治疗的基础,术前应尽量明确窦道及内口情况,采用合理术式减少括约肌损伤。术式包括切断括约肌与保留括约肌两大类。
切断括约肌术式
肛瘘切除缝合术
自瘘管外口至内口将瘘管管壁全部切除,再将创面全层缝合。1
903年Tuttle首先采用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但肛门直肠周围切口处于有菌环境,缝合后具有易感染、桥形愈合及易复发等弊端,同时术后需禁食,肠内营养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因此未能被肛肠科医师广泛采用。
但该术式在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术后疼痛、肛门功能损伤以及瘢痕大小等方面均优于切开引流术。
此法适合外口、管道、内口清晰的单纯性直型肛瘘。
谢锦生对65例低位单纯性肛瘘行Ⅰ期切除缝合,术后创口愈合时间7-25d,均未复发。
王庆武等观察低位单纯性肛瘘一期切除缝合42例,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挂线疗法
挂线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特色疗法,首载于明代后而逐渐沿用至今,通过紧线或弹性收缩,以线代刀可在局部产生压迫性缺血性坏死而慢慢分离。
在逐渐切开过程中,括约肌分离和组织修复可同时进行,使分离后的肌肉断端有附着点,就可缩小分离后的距离,减少功能障碍。
药线或橡皮筋作为一种异物,可刺激局部产生炎症反应,引起纤维化,而使括约肌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同时挂线作为固定在病灶深部的导线,具有良好的引流作用,可减轻感染。
但挂线疗法缺点是愈合时间长、痛苦大及瘢痕明显等。现在医学认识到对肛门收缩功能起主要作用的是肛管直肠周围的肛管直肠环部分。
在治疗时需用挂线方法来处理,其余部分可—次性切开,因此发展出高位挂线低位切开手术来治疗肛瘘,克服了部分传统挂线术的缺点,并且橡皮筋线的应用也省去了紧线的步骤。
这种方法即现在应用较广泛的低位切开髙位挂线术。低切高挂术不会导致完全性失禁,但是由于化位部分的全部切开,高位部分的勒割,仍然存在疼痛明显,疗程长。
对肛门精细控制功能有影响,可能会漏气漏液或钥匙孔样改变等问题。因此目前对于挂线疗法治疗肛瘘有许多新的探讨与尝试。
如缪埼认为应用定向紧线术治疗高位肛瘘,可降低结扎线脱落点,更好的保护肛口形态与功能。此外还有分股挂线法、同期多侧挂线、切挂支管药线引流术、切开挂线部分缝合术等多种研究。
保留括约肌术式
瘘管剔除术
瘘管剔除术由感染肛隐窝上方做卵圆形内切口,直至肛门括约肌,而后全面清除病灶下的脓液和感染肛腺与导管,并对创面进行切开。
继而剔除瘘管,开放创面。此术成了现代保留括约肌手术的基础。
该术型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整体治疗效果不佳。
经括约肌间窦道结扎术(LIFT)及其演变术式
经括约肌间窦道结扎术(Lift)于2006年由泰国ArunRojanasakul等学者首次应用于临床,由于其高治愈率及不损伤肛门括约肌的优势迅速得到了业内的青睐。
该术式具有肛口功能保护好,创面、损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特点。Lift术作为一种可保存括约肌的完性的新的术式,对于经括约肌肛瘘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式。
尽管目前诸多文献已经报道Lift术,且部分小有成效,然而目前尚缺乏大量案例的前瞻性随机试验,且该术影响预后因素较多,与传统术式治愈率上差异尚不能定论。
在Lift术临床开展的同时,也有学者在探索改进该术,美国学者首先联合生物材料在括约肌间置入无排斥生物补片充当生理屏障,起到增强抗感染作用,从而提高治愈率。
Lift术联合生物材料需要额外的费用,且需要更复杂的操作,相应延长学习时间,在目前仍没有大量文献报道,在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等提高疗效上仍有待商榷。
要使肛瘘得以彻底根治,又能使肛门的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病史和全身状况作一全面的了解。
具体术式的选择要考虑到患者的肛瘘特点、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同时应以人为本,既要根治肛瘘,又要提倡微创,尽量减少肛管的组织损伤。
肛瘘的根治和肛门功能的保护达到最佳水平。综上所述,只有准确的评估病情,选取适当的手术方案,发挥各个术式的优势。
以解决手术的根治性与维护肛门的正常功能、形态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同时避免术后肛门畸形、狭窄、失禁等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缩短疗程,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