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
编辑
许多隐翅虫物种因其捕食性而可被用于生物防治用途。
黄角小黑隐翅虫(学名:Oligota flavicornis)偏好捕食农业害虫神泽氏叶螨(学名:Tetranychus kanzawai),其成虫或幼虫都会捕食神泽氏叶螨的卵。其捕食效率高于许多其他用于生物防治之昆虫。[6]
青翅蚁形隐翅虫会捕食对水稻种植造成显著影响的褐飞虱(学名:Nilaparvata lugens)等多种农业害虫。[6]
有研究结果指出,若能提升黄角小黑隐翅虫、青翅蚁形隐翅虫之繁殖技术,在生物防治方面能带来巨大助益。[6]
隐翅虫皮肤炎
编辑
毒隐翅虫属之物种并不会螫人,但其体液含隐翅虫素,会对人类皮肤产生刺激,一旦接触10至15秒就可能引起发炎反应,患者会感到灼痛,皮肤起水泡甚至溃烂,这种症状被称作隐翅虫皮肤炎(英语:Paederus dermatitis)。[7][8][9][6] 隐翅虫素并不会分泌在毒隐翅虫的体表,而是在其身体破裂时才有可能释放,因此只有在将其身体破坏并让皮肤沾附其体液时才会发生隐翅虫皮肤炎。[6]
防治
编辑
紧闭门窗以防止具趋光性之青翅蚁形隐翅虫进入室内。感觉到身上有不明爬行物时先辨认清楚再决定处置方式,避免直接拍打隐翅虫造成其身体破裂释出毒素。在夏季,避免处在草生地附近有光源处,因草生地是青翅蚁形隐翅虫之常见栖息环境。[6][10]
处置
编辑
皮肤在接触隐翅虫素后应立即以大量清水冲洗,并尽速至皮肤科专业人士处寻求医疗协助。初始症状为水泡、红肿,约经三至四天后伤口会开始干涸,约一至两周后就会结痂脱落。有些案例会引发细菌感染,因此若是前往皮肤科专业人士处就诊,医师经常会提供口服抗生素与类固醇。若有适当处理,隐翅虫皮肤炎一般不会引起太大伤害。[6]